民国那些人/徐百柯 著

  • 民国那些人/徐百柯 著
  • 所属分类:
    发货地:台湾
  • 价    格:28
  • 市场价格:
  • 今日价格: 有特价请联系
  • 优惠详情: 剩余数量总共数量
  • 最近热度:
  • 累计热度: 823
  • 综合得分:
  • 信誉得分:
  • 品牌:
  • 货号:55bacb9e5bcb
  • 立刻联系购买联系商家t_1486960984782_0769

        本商品由t_1486960984782_0769提供,通过t_1486960984782_0769完成交易,请放心购物

基本信息:

书名:民国那些人
作者:徐百柯 著
丛书名: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印刷时间:
版次:1
印次:
页数:270
ISBN(咨询特价)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纸张:胶版纸
正文语种:


内容简介:
  《民国那些人》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那批学人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内在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他们是学富五车的知识精英,但为人处世却有时候像天真无邪的孩童,他们对待学术拥有无可遏制的热忱,对于世事,常有惊世骇俗的作为,对待强权暴力,却是傲骨铮铮,强项不屈,这样的人,可爱可敬可叹可歌。群体愚昧的时代,维持风骨不易。·查看全部>>


目录:
  1 在辉煌的余光下  李 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李赋宁:说不尽的英语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赵任:多“好玩儿”的语言  梅汝璈:孤寂大法官  顾维钧:民国第一外交家  叶企孙:大师的大师  吴大猷:孔子式的物理学家  丁文江:出山要比在山清  何 廉:经济学一叶  谭其骧:绕不过的“悠悠长水”  陶孟和:把“社会”变成“学”  蒋廷黻:蒋廷黻的纳“劲儿”  卢作孚:一个传奇大亨   2 守护气节的身影  邓广铭:逝去的学风  雷海宗:历史的碎片  潘光旦:教育的忏悔  吴组绾尊重自己的尺度  徐中舒:从不说假话  傅 鹰: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容 庚:宁跳珠江,不批孔子  蒋天枢:师道的重量  杨廷宝:建筑为了什么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蔡公时:民国第一位抗日烈士  蒋百里:亦武亦儒真豪杰   3 一校之长,今安在  周诒春:被遗忘的清华老校长  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蒋南翔:两种传统之间  蒋梦麟:北大“功狗”  ……   4 前辈已逝,不可追   5 真名士自风流   6 背影渐远,犹低徊   林 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查看全部>>


编辑推荐:
  《民国那些人》为中国《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学术报国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大亨、马上赋诗的将军……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识的名字:梅汝璈、顾维钧、梅贻琦、张季鸾、卢作孚、陈望道,你也可以忆起那些或许淡忘的名字:蒋南翔、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查看全部>>·《人脉是设计出来的(实战篇)》最新到货! >>·《单反摄影实拍》全国独家首发! >>


作者简介:
  徐百柯,1978年生于四川成都。1996年至200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目前任《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记者。2004年6月《冰点周刊》创刊,人物版设“钩沉”专栏,徐百柯主笔两载,“钩沉”被评为年度《冰点周刊》最佳栏目。其间文字在此结集成书。·查看全部>>


书摘:
  冯友兰:两束雄文,一抹背影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学家、哲学史家。  曾有那么一个年代,大学教授们矜持而有尊严。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包括教育部核定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举行统一考试等。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此文的执笔者,“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莫属”。  冯教授说得不卑不亢:“部中重视高等教育,故指示不厌其详,但准此以往则大学将直等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一科,同人不敏,窃有未喻。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惟其如是,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今教部对于各大学束缚驰骤,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此同人所未喻者一也。  “教部为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最高教育学术机关,教部可视大学研究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此同人所未喻者二也。  “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此同人所未喻者三也。  “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经教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之不若。此同人所未喻者四也。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  今人读之,拍案称绝,继而叹息良久。知识分子的尊严应该是这样的,政府、官员尽可以发号施令,但请注意,我们不敢苟同更拒绝执行——此之谓“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知识分子的矜持也应该是这样,不滥说成绩,但内心怀有对学术的自信和对传承的期许——故“不必轻易更张”。  冯友兰早年撰文,气象阔大而意义深沉,每每众望所归被推执笔重要文字。1943年,他执笔起草致蒋介石的信函,要求政府为收拾人心而开放政权,实行立宪。据说,蒋当时看信后的反应竟是“为之动容,为之泪下”,即刻表示愿意实行立宪。  当见识和感情受到羁绊,难以发为雄文,于是便只留下一抹颓唐的背影。及至中年以后,历经数次运动,冯友兰曾就个人历史多次写过检讨交代,甚至不惜上纲上线,却都难以过关。  一天, 逻辑学家金岳霖来看望他时,两位大教授竟为检讨的事抱头痛哭。    ……·查看全部>>

热门相关信息